配资股票交易
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德馨于行 技精于勤”,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2025年“最美医生”。
王玉凤、申小惠、尼玛拉毛、邢少云、刘志宏、农康、何建行、张军桥、周坚红和梁春荣等10名同志光荣入选。
来自广东的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
何建行
光荣入选
一起来看看他的从医故事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无影灯下,有这样一位医者,他以精湛的医术、不懈的创新精神和深切的仁爱之心,成为了无数患者心中的希望之光。他就是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何建行教授,一位在胸外科领域深耕不辍四十载的“追光者”。
“您自己,想做吗?”
40年来,何建行累计完成胸外科手术近20000台,创造了无数生命奇迹。面对每一位患者,他都倾注全部心血,用精湛医术和人文关怀点亮生命之光。
65岁的刘伯是一位肺移植患者,手术之前,由于严重的肺气肿、呼吸衰竭,他需要常年吸氧,被疾病折磨了16年。后来,在何建行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为他成功实施了肺移植手术,而且创新性地应用了无管技术,移植手术过程中保留自主呼吸,大大减少了镇静药物和肌松药物的使用。不到4个小时,何建行就完成了这台肺移植手术,患者在复苏室恢复意识,并且能够与医护人员进行简单的交流。术后第二天,刘伯已经可以下床站立,在呼吸康复训练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呼吸康复锻炼后,他说:“没想到经历了肺移植这么大的手术,16年的折磨,今天终于可以轻轻松松呼吸了。”
一次门诊上,一名70多岁的老人带着家人来看诊,影像显示右上肺有一个早期癌病灶。家人一开口就说:“医生,直接安排手术吧,我们不想拖。”然而,何建行教授却先转向老人:“您自己,想做吗?”老人愣了一下,低声说:“我害怕开刀……如果还有别的办法,我想先试试。”何教授耐心地解释了手术、微创方式、风险和可能的非手术选择,最终老人决定先做局部消融治疗。手术室外,有年轻医生问:“老师,这么早期的病人,手术切掉不是最好吗?”何教授说:“手术是为病人好,不是为了满足我们技术的冲动。医学不是看影像做决定,而是看人。”那一刻,年轻医生明白了,真正的外科医生,不仅要会动刀,更要懂得倾听患者的声音,尊重患者的选择。
何建行聚焦肺癌与终末期肺病两大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创新构建“防-筛-诊-治-康”全链条肺癌精准化诊疗体系。该体系融合无创筛诊、无管微创、精准切除等先进技术,显著减少手术损伤,减少疾病负担,降低肺癌死亡率,提升术后康复效果,推动我国微创胸外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毫米的差距
何建行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外科医生,更是勇于创新的开拓者。他始终坚持“临床需求是创新动力”的理念,在胸外科领域不断探索突破,开创多项国际国内领先技术。早在90年代接触微创理念后,他就敏锐意识到其巨大发展潜力,大胆提出“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治疗患病之人”的理念,从患者整体需求出发,积极开展手术技术创新。
他带领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根治术,2009年实现胸腔镜胸部肿瘤手术全范围覆盖,2012年完成全腔镜下气管隆突手术,有力推动了微创胸腔镜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应用。
那是一台微创肺段切除手术,手术进行到肺动脉分支分离的关键时刻,何建行教授忽然停下操作,指了指屏幕:“你觉得这是目标血管吗?”面对助手的迟疑回答,他笑了笑:“‘应该’是?手术里没有‘应该’,只有‘确定’。”随后,他用镊尖沿着解剖层面轻轻拨开,露出真正的动脉分支——比预计的位置偏移了不到一毫米。“你看,这一毫米的差距,如果你错了,后果就是病人术中出血,甚至转开胸。”术后,他在复盘会上强调:“精准外科,不是大刀阔斧,而是精确到毫米。你要培养自己的‘外科眼’,不被表象迷惑,永远追求最确定的答案。”这一毫米的执着,不仅是对技术的极致追求,更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
为进一步贯彻微创理念,何建行于2011年提出无管技术理念,国际首创“无管”胸外科手术,自主呼吸麻醉下完成全球首例“无管”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打破传统全麻插管手术模式,该项技术被纳入美国哈佛医学院麻醉教程。他提出“三无一少”理念:无气管插管、无引流管、无尿管、少疼痛,相关案例入选哈佛医学院外科学教材。
此外,他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技术融合,开发无创肺癌筛查算法工具、裸眼3D手术显示系统,首创蛇臂单孔手术机器人;基于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构建肺癌大数据平台和元宇宙胸外科手术系统,实现肺癌手术精准化、智能化,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建立“肺癌患者全周期管理系统”,提供从诊断到康复的个性化服务,患者五年生存率提升至65%。
是医者,也是师者
何建行深耕教育一线,将前沿医学理念与临床经验倾囊相授,为学子照亮医学探索之路。
作为“南山学院”院长,他重视医学人才培养,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依托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平台优势,他积极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探索“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三制三化三融合”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擦亮“南山班”育人品牌。
作为医者与师者,何建行在手术台上妙手回春,在无影灯外培育英才。他主办多期国家级微创伤胸外科手术学习班,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经验,推动中国微创胸外科的普及与发展。他打破传统教学桎梏,以案例式、沉浸式教学激发思辨,让课堂成为创新摇篮。
“医学无国界,好的技术应该广泛传播共享、造福更多患者。”自2011年开始,他带领团队通过国际会议和微创胸外科培训班分享“无管”技术。如今,“无管”技术已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学院和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的授权培训课程。每一期培训班,何建行都亲力亲为,分享心得体会,提升了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创新人才作出重要贡献。
“这种大胆设想认真求证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在医学道路上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追求创新。”今年刚入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梁恒瑞,从本科南山班到研究生、博士一直师从何建行,每当遇到挑战时,他总会想起师父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坚持。今年5月,在欧洲胸外科医师学会第32届年会上,梁恒瑞作为亚洲队唯一一名中国医生代表参与了PostGraduate Course(PGC)病例挑战赛,凭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我希望做一个“明”医
何建行在专注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同时,始终不忘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他带领团队开展大量高难度器官移植手术,完成829例肺移植、22例心肺联合移植,刷新世界肺移植术后患者生存时间纪录,挽救了众多濒危生命,为无数家庭带来希望。
2015年,何建行发起“爱肺计划”,建立“肺癌预防与筛查联盟”,积极推动全国肺健康计划。2017年8月,广州的钟伯通过该计划免费筛查,意外发现右肺有高度怀疑肿瘤的结节。何建行主刀为他进行了微创下的肺癌根治手术,手术非常顺利,第二天便可以下地行走和正常饮食,术后三天便康复出院。钟伯称,感觉自己原本像是绑了一个“定时炸弹”,现在“松绑”之后觉得一身轻松。
此外,何建行还走出医院,深入偏远地区义诊、科普。他以广州为起点,在湖南、贵州、四川等多地开展肺癌早筛早诊早治工作,搭建三级诊治网络,实现肺癌全链条管理,显著提高了居民健康意识和肺癌早诊率,有效提升患者五年生存率。
何建行常说:“我希望做一个‘明医’,用医术和爱心为患者带来光明。”他发起医学公益联盟、推动基层医疗建设,以一人之光照亮一群人,让“医者仁心”绽放无疆大爱之美。
何建行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1963年2月出生,1985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美国外科学院、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领衔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2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3项、医疗器械注册证7项,主编国际权威专著32部,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项及全球共识7项。在胸外科领域深耕不辍四十载,从国内微创胸外科的开拓者到全球“无管”手术技术的引领者,从肺癌早筛体系的创建者到医学教育的改革先锋,他被人们称为“无影灯下的追光者”,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着医学传奇,为数十万患者带来希望之光。他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杰出医师等荣誉称号。
记者 | 景禾
通讯员 | 粤卫信
编辑 | 白榆 责编 | 苏海宁
审核发布 | 李楠楠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配资股票交易
恒盛智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